當我們更專注於家屋建築空間所本有的特性,可以察覺到「家屋」場所的特定意識,經常是由日復一日的參與其中與記憶所衍生而來。若家屋與人都可錨定於天地四季、城市與地方之間,那麼縱使環境陌生而流動,但家的唯一性却可抵抗「家屋淪為商品價值」的貶抑與「家屋意義」的快速流失。
家屋的創作過程,於眾多的建築工作者訓練、研究和實踐的過程中,有紛紜的論調和創作基礎。但無論是以何種維度做為切入的思考,都是一種將房屋(HOUSE)昇華為家屋(HOME)的企圖。
關於「房屋到家屋」的思考,就是房屋與個人、自然、社會與歷史的共生關係,都可以理解為是一種文化轉譯的表現,同時可以認知到房屋是真誠而實在的物質性構築。考察了全球歷史思想的衝突變遷和交融之後,我們注意到以「詩性」作為文化再現的主軸力量是關鍵的,亦是我們認為值得探索的空間文化母語。
從房屋邁向家屋
家屋的創作價值,就是從這些「不可度量的文化」到「可度量的建築」再到「不可度量的精神」的轉譯過程。
詩化的空間文化語境
我們提出以「詩性」黏著、縫合、包容家屋設計的幾點重要特質,希冀透過我們的創作為城市中的住民打開五感六識的感官意識之門,在薪傳文化之上再加上全球化巨型城市的地域性再整合
在可認知可分辨的城市節點及區域,已慢慢形成日復一日具詩意的集體記憶空間(初步而言,這種中介斡旋合作又對抗的空間文化形式當然就明顯有別於西方古典主義或現代主義建築群殖民現代性類型);這就是全球化後能在城市社區破碎化、片斷化的發展中,能局部針灸治療帶動地區再發展,又能自覺自明重建魅力的都市徵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