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房屋到家屋」的思考起點,可以從以下四個不同維度出發:
思考一:主體文化的延伸
房屋是個人身體與精神的一部份?
「家屋」是舒適的、是珍貴的,也是使用者自主自信的象徵。
思考二:自然文化的共融
房屋是五感六識體會天然環境之美的開啟、延續、與滿足?
「家屋」是要讓美好的自然經驗延續與提升,甚至「房屋」就該融入山、水、雲、天空、森林,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思考三:社會文化的載體
房屋是單元、是社區、還是一種社會共同體(community)?
「家屋」是與家人、親朋好友、鄰居等等可以分享、交流、不再孤獨的地方,更是承載關係的地方。
思考四:歷史文化的延續
房屋是城市成長的實體記載,也就是歷史的縮影?
城市在成長,社會在轉型,房屋也在擴張,讓「家屋」成為一種新舊生活形態的交融體驗與展現。
無論是以哪一種維度作為家屋的再現,都是一種文化轉化爲物質性構築的表現。
而家屋的創作價值,就是從這些「不可度量的文化」到「可度量的建築」再到「不可度量的精神」的轉譯過程。
下一步,將會是更深入的認識以「詩」為包容、轉化、再現上述不同維度文化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