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詩」?
「詩」於現在普世的認識,通常是泛指一種文學體裁,形式有多種多樣的類型,如:希臘古老的奧德詩、史詩、寓言詩、戲劇詩、中國古典詩詞、近體詩、新詩等等。詩的傳頌和迷人之處,除了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並富於詮釋和想像,亦反映出當下的社會文化。而針對詩的作用和原理才是我們要繼續定義的。「詩」的英文字是“poetry”是來自古希臘文的“ποιέω” (poiéō),意思是「創造、製作」。至此,可以理解「詩」是一種具主動性的作用。
孔子於論語中是這麼解釋「詩」的作用: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
以白話文的解釋,詩可以有以下作用:
「可以興」含有創造力的,能夠表達創新意境。
「可以觀」可以被看見的,具有再現意義的實體。
「可以群」能夠建立認同感,可以凝聚群眾意識。
「可以怨」具批判性,能夠對當下的狀態提出指正。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能作用(事)的對象從家庭(父)到國家(君),可以詮釋社會關係。
「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可以體現自然生態。
於此我們可以理解為「詩」是一種特質,一種操作,是一種兼容並蓄的轉化能量。
追尋與「空間文化母語」的連結
回顧歷史,可以在我們的文化中,看見許多以「詩性」的力量再現共時性空間文化母語,「詩、書、畫、園林、建築、城市」之道,便是精煉後的實質產物,一種幾近消失的家屋文化形式:「詩書一體,書畫同源,園林建築集大成」的常民居住的藝術精神。這些淬鍊出共時性的空間意象意識形態,也是遠古空間意象意識形態的最小單位。我們汲取這些跨越歷史洪流的「空間文化母語」為我們建築創作的素材,將這些美好的、詩化後的空間特質再現於實體生活空間中,希冀我們的建築作品能在空間體驗和外觀都展現出富含我們歷史文化的特質。
後全球化城市變遷既加速且混沌。城市建築也不再有恒定的單一功能、價值與標準;這也意味著我們立足點—城市家屋的重要性,因為家屋是我們面對世界的中心:我們透過城市家屋設計,可以重新付予城市的新社會意義與人文價值。
家屋與房屋的本質上不同可以區分為四個詮釋的維度:
關於主體:家屋是身體的延伸與自我的身份認同。
關於自然:家屋是五感六識對美好天然環境體驗的復刻和延續。
關於社會:家屋是城市中不同分眾的共有空間。
關於歷史:家屋是城市歷史轉型下的生活場域。
但這四種維度在單一空間的表現應是無法割捨、是並存的。我們提出以「詩性」黏著、縫合、包容家屋設計的四點重要特質,希冀透過我們的創作為城市中的住民打開五感六識的感官意識之門,在薪傳文化之上再加上全球化巨型城市的地域性再整合。
如果不是因為18世紀西方工業革命興起,帶動了後來的現代工業建築論述,既干預也替代了原本的空間文化脈絡,那現在的城市與建築,將會有很與眾不同的空間發展。凝視歷史,再回望自身,方知我們的百年城市需要有反身性空間計畫。而且也能召喚、延續、再現了來自遠古具神聖與自然靈光的詩性空間,彷彿當年眾多軸心思想竟再一次衝突碰撞後又跨越千年來到當今科技資本的世界城市,與生態科技聯盟展現無邊、無界、無眾生相的普世認同。既可診治殖民現代性的城市自閉,又能融入都會區域巨變中以安頓城市。
城市建築將伴隨著全球化城市競爭提出文化延續與創新的命題。但在處理文化再現的過程中,必須同時伴隨一個跨越文化的城市居住構築方法:與君同謀城市性。
資料整理:書、詩、畫、園林、建築、城市之道
(詩書一體、書畫同源、園林建築集大成)
(晉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文人畫、園林)
書法
字體(金文、大小篆、隸、楷、行、草)
章法(計白當黑、疏可跑馬、密不透風、組構意連、排疊、中宮、天覆、地載)
筆法(藏鋒、中鋒、迴鋒、側鋒、露鋒)
詩
古詩、漢賦、詩(隱逸、玄言、山水、田園、詠物、宮體)
畫
人物、山水、界畫、花鳥、文人畫
建築
廡殿、懸山、硬山、卷棚、亭、台、樓、閣、廊、榭、橋、 門、窗、牆、棟梁
園林
北方宮苑、江南文人庭、嶺南園林
城市
合院、商街、胡同、巷弄、里坊、橋樑、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