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的意識與具體行動正在全球各地不斷地擴散,如何落實於城市(地方)發展的層次,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與學術研究共同追求與實踐的目標。「永續發展」概念的興起,最主要區分為:「經濟、環境與社會」三個面向。後因考量政策執行需求,遂將「治理」也納入其中。近年又因察覺「文化」對人類整體文明發展的必要性,將「文化」從社會課題之中獨立出來。形成:以「治理」作為推動力,並以「文化」串連「經濟、環境、社會」的永續發展框架。
當然上述永續發展的不同面向絕非解離而是互相共構的。自2015年的《翻轉我們的世界:2030 年永續發展方針》正式發布至今,透過國家自願檢視報告(Voluntary National Reviews, VNRs)的研究,觀察到在促進永續發展目標的路上,文化嚴重落後對於社會、經濟、環境三大層面的現象。然而這個世界所面臨的挑戰日益提升,有愈來愈多的政治不平等、弱勢民族遭遇的資源排擠問題、各地的武力衝突及地域自明性困境等浮現。文化,其實扮演著回應上述諸多難題的核心關鍵。也就是說,「文化」將會是當今我們面對永續發展的焦點課題。
而我們做為建築設計與生產的角色時,我們將回到最根本的「空間形式創作」去探討與不同面向的關聯和作用。
空間形式既是社會產物,必定要放在產生它的歷史脈絡中去考察。其他在心理、傳記、語言、文化、形式等層面的分析,從一個片面、狹窄的視野出發,所作的詮釋即使有某種程度的正確性,正確性也是有所侷限,總是見樹不見林。總之,把形式語言納入歷史,正可擴大眼界。也就是說:在把「作品」納入歷史社會的整體之中時,才能審視主體的美感經驗是真實抑或是幻覺,並進一步研究它是由於什麼現實矛盾而產生,為什麼在那樣特定的歷史時刻發生等等。
對比於因現代與前現代交媾產生的混亂脫序及無文化主體自主性的荒謬,在詩化的空間文化語境中,浮現精鍊與豐富,更能讓人有身心安頓的力量。不過,詩性建築的出現並非始於現代工業社會之後,也不在因資本流動而戰爭之前。這就需要先做「一個跨文化社會思想變遷」的歷史梗概描述,而且正是經由歷史上東西方社會下的主要軸心「思想」,因為爭戰、衝突而在西元7世紀時整合轉化為「詩想」的歷史過程。
從城市的歷史分析的寬宏視角來看:一座城市不是某個歷史時期靜態世界觀的產物,而是諸權勢者在城市裡遺留下他們痕跡的社會衝突與政治過程。其社會和政治無數交錯潮流中,卻只剩下兩大主題:一為資本積累,二為階級衝突,也成為了一個沒有市民的城市,一個沒有城市的都市化。在全球化競爭下的資本流動中充滿城市認同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