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我們自己城市的空間正文書寫,正面臨著歷史性的轉向。
後全球化是「只有城市,沒有國界」的不均質發展的競爭社會,若要在無國界中推向國際舞台,成為吸引全球人才的永續之城,則城市所散發的歷史文化特質,就顯得異常重要。因為,在知識經濟網絡競爭時代,人才向企業流動的模式,已經開始轉向企業往人才集聚的地方流動;當此時勢,城市的住宅環境品質,集體消費之公共空間服務功能,將成為勞動力再生產,甚至,世界城市吸引人才及企業投入的最重要考量條件。
那「城市建築」應以何空間文化形式呈現呢?這也是對資本的現代性「創造性的摧毀」厭倦的城市人,該何去何從的發問。也許重新賦予城市建築「意義」與「想像」才是必然的出路,更是直球面對「建設性的衝突」的當代建築生產的表現。
確實,對比於因現代與前現代交媾產生的混亂脫序及無文化主體自主性的荒謬,在富含詩意的空間文化語境中,浮現精鍊與豐富,更能讓人有身心安頓的力量。不過,這種充滿包容與轉化的詩化思想的出現並非始於現代工業社會之後,也不在因資本流動而戰爭之前。這就需要先做「一個跨文化社會思想變遷」的歷史梗概描述,而且正是經由歷史上東西方社會下的主要軸心「思想」,因為爭戰、衝突而在西元7世紀時整合轉化為「詩想」的歷史過程。本文接著下來,也是關於「詩書一體,書畫同源,園林建築集大成」的「空間詩化」之歷史過程。
約莫公元前三千年,出現了東西方兩位經典人物。在西方出現了在聖經中有撰述的亞伯拉罕,而在東方中國,則有伏羲氏創造了易經。爾後,又到了西元前約四、五百年左右,東西方世界則又幾乎同時誕生了三大系軸心思想,他們分別是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理士多德,印度的佛陀、與中國的老子、孔子。
蘇格拉底
B.C. 470~399
柏拉圖
B.C. 429~347
亞理士多德
B.C. 384~322
釋迦牟尼
B.C. 563~483
孔子
B.C. 551~479
老子
B.C. 571~471
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一脈相承的希臘存有美學,隨著亞歷山大東征的軍隊,經過波斯,傳播到了南亞的印度半島。當希臘的雕塑美學經過中東、北印的文化融合後,透過犍陀羅藝術型式,再與印度佛教的空無美學相結合。隨著絲路串連起中亞與印度、中國的文化大交流,歷經了千年的傳播,挾帶著希臘讚詠「有」形的美學,與印度佛教崇尚「無」的哲思兩者之精髓,再傳入了中土世界:中國。然後又與中國本有之「似有若無」的道家思想及「生生不息」的儒家思想,產生碰撞、融合,最後在海納百川,兼容諸多宗教思想的大唐時期,在四個美學思想的層峰之上,終於開創出了兼容併蓄又獨一無二的「禪」宗思想與美學,既不是有,也不是無,而是既肯定也涵攝了兩者之美,可有邊也無界,此即禪之美。「禪」既肯定希臘存有的物象之美,亦肯定印度空寂的涅槃,最後則體現在生活各層面與文化諸端細節中,蔚然大成。概言之,先有道法自然的晉書的王羲之,也有崇尚田園樸生活的禪風詩人陶淵明做為代表人、引路人,到了唐代王維更是成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性文化的指標人物。再歷經唐詩宋畫的詩性美學學發展,至此,更進入了一個「在生活中體現無盡自然藏奧的文化美學時代。」這個精神一直發展到了明清時期,隨著文人在江南一帶營造私家園林與建築地景,而百花齊放,才蔚為亭台樓宇更立體化的詩性空間大觀之美。一座座園林中,集結了自然景緻、能工巧匠的技術,匯集了詩、書、畫、儒釋道、禪學、典故、植栽與生活情趣等的種種精華,故而乃藝術之集大成者。回看歷史,可以理解當詩性文化的表現走到園林建築這一步,已是一段「空間詩化」的過程,換言之也就是空間作為「詩性文化再現」的表現,而其中也透露著詩化是一種包容並再現的力量。
將鏡頭拉回當代,城市建築將伴隨著全球化城市競爭提出文化延續與創新的命題。
但在開啟這段「文化再現為空間」的創作路程之前,必須理解到當代建築(環境)工作者對於好品質居住空間的追求意圖,就是將房屋(HOUSE)與家屋(HOME)做最大區別的昇華,以此提出開放性的思考作為實踐的起點,亦是將空間「文化再現」方法的初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