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來到2023年,世界正從肆虐全球的 Covid 19 病毒的風暴中逐漸復甦和整頓。
甫從「疫情之下」的餘震中回過神來,各行各業無不在各領域中掀起「疫情之後」的應對討論,首當其衝的「住宅」也因應隔離政策產生了諸多熱烈的探討:
進入居室前的消毒設施、居室空間中的隱私性問題、外送餐食的服務動線和儲放空間,大量網購包裹的儲放和回收空間等等。
許多住宅所面臨的「疫情之後」議題討論實則早已存在,並非因應Covid 19 病毒的肆虐才出現,而是因為疫情時空下集體生活模式的急速統一改變而躍然檯面。綜觀住宅的設計趨勢討論,重點議題仍然圍繞著:城市化、高齡化、少子化、智能化等伴隨著人類文明及社會發展而形成的結構性改變。
然而再仔細檢視建築產業是否回應了這些趨勢而有所作為?答案是肯定的。無論是產官學都已不斷地將這些課題反覆研究和優化。甚至可以說,面對並解決這些課題是做為環境工作者基本要能掌握的清單。
這些「基本命題」之上,建築工作者還必須做些什麼?
巨型城市興起,住宅集約化,新的世代,將面臨新的社會關係。城市的居住環境品質,集體之公共空間的服務功能,將成為城市吸引人才及企業投入的最重要考量條件。也就是說,新一代住宅設計的更大課題是如何將我們的城市家屋提升、重建。
城市若要成為吸引全球人才的 永續之城,城市所散發的文化特質,顯得獨特而重要。文化,是具象徵的、是有感染力的、是共有的。家屋的文化表現,不僅有可見的形式,還有看不見的社會關係。新的世代,將面臨新的關係重建。
家屋的當代性表現不再單一以個別家庭為主軸,而是以「社區」為主體的創新聚落關係。
如:兒童、青少年、銀髮、不同性別、無障礙、寵物......等不同族群之間的融合,打造「創新又溫暖的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