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4
文 / 劉偉彥
時序進入2022年,台中城市的新空間正文「宜居建築的構築」,正迎向城市競爭的歷史性挑戰。本文將從全球城市競爭關係,切入討論城市中住宅的「建築空間形式呈現」所扮演的的關鍵作用。再將鏡頭聚焦於我們所居的台中市,探討在歷史的進程中,台中城市空間形式典範的移轉,簡要回顧我們所居城市的容顏是受到了哪些時空背景下的文化力量所箝制和扭轉,進而走向遺忘主體文化的投機城市。回到我們正面對的現況和未來,「宜居建築設施設置辦法」的設立將有望挽回並重建原我城市的新「文化建築象徵」的契機,但新辦規則的立意在於提供住宅空間使用和空間形式塑造的途徑,仍然必須再透過想像和轉譯,賦予吻合「宜居辦法」的新建築具有更深層的自我文化表現。最後必須理解到,現今訊息大量串流的科技時代,面對大都會、巨型城市群的甦醒,都不是過往的傳統、現代、或後現代主義論述能解釋與回應的,不斷疾呼打造具有詩性的異托邦城市,是希冀能以新的替代性方案與論述,讓我們的城市在蛻變為巨型城市的過程中不失去自我文化,能以自主自信的姿態繼續前行,邁向永續之城。
全球城市競爭下的建築空間形式
後全球化將是「只有城市,沒有國界」的不均質發展的競爭社會。若要在無國界中推向國際舞台,成為吸引全球人才的永續之城,則台中城市所散發的文化特質,就顯得獨特而重要。因為,在知識經濟網絡競爭時代,人才向企業流動的模式,已經開始轉向企業往人才集聚的地方流動;當此時勢,城市的住宅環境品質,集體消費之公共空間服務功能,將成為勞動力再生產,甚至,世界城市吸引人才及企業投入的最重要考量條件。
那「台中宜居建築」應以何種空間文化形式呈現呢?這也是對資本的商品現代性─「創造性摧毀」厭倦的城市人,該何去何從的發問!?也許重新賦予城市建築「詩意」與「想像」才是必然的出路。
確實,對比於因現代與前現代交媾產生的混亂脫序及無文化主體自主性的荒謬,在詩化的空間文化語境中,浮現精鍊與豐富,更能讓人有身心安頓的力量
此地何時,時光壓縮,不過數年光景,後全球化時代已經來臨。亞洲城市的書寫不斷地以破格、越界(超越界限,乃至無邊無界)的方式進行。台中城市因應資源整合,以及智慧型網路的無所不在,市中心移轉了;城市又一次地擴張了。如此空間地點的挪移,以致時間開始模糊;記憶衰退,恍如隔世……
此時何地,台中城市新建築因為歷經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成為「重建之城」象徵。城市建築所聚集的社會能量開始浮現。光輝的城市底層總有幽晦的情事。一幢幢豪華亮眼的宅邸卻像是一座座孤獨的島嶼。換言之,城市是升級了;但是,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卻遠離而稀薄了。傳統鄰里的日常生活親和感也快速流失不再…
台中城市性的典範移轉
環顧台中城市新區,雖有創新空間櫉窗之名,但左右四周幾乎仍是「殖民現代性」下的新古典與現代主義建築的住宅建築群。不禁要問:「這是一個充滿自主自信語言的市民社會,還是一個充滿文化依賴的城市建築語言,已被另一個社會所支配了的社會呢?」答案就在我們城市生產房屋建築的歷史制度之中。台灣特殊的依賴都市化過程中,屬於城市建築最重要的市民社會住宅語言,竟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對稱文化關係」中, 被一而再地移植,甚至遭遇噤聲、命令、強制、扭曲等手段。台中百年,經歷了:「清領小農生產基地」,「日本殖民城市」,「50、60年代官僚城市」,「70、80年代非正式城市」,最後在「土地投機城市」住宅商品化的「創造性摧毀」(Creative destruction)下,逐漸地遺忘了主體建構「原我形象」的空間性思考能力。
目前,在全球被殖民過的國家大約有80%以上。但是,能自主自信建立與市民語境相融又能「去殖民現代性」以建立自己當代城市建築形象的就相當稀有罕見了,若能更進一步自覺自明地向全球表達自我城市文化內涵及風貌魅力者更是難中之難。尤其,在風起雲湧的亞洲主要城市,更受民間跨國資本催迫,在地文化思維難以阻抗,生活上的使用價值被虛幻商品價值代替,真實的永續城市精神卻難以順利發展。
這是全球資訊資本社會下的都市擴張,其中八、九成以上都是房地產業生產機制下的住宅建築。在代工、模仿、移植、速成的利潤最大化的條件下,更難以長期建築創作與之抗衡;所謂「全球/在地化」遂淪為口號,更別想在既定遊戲規則中改變經濟、政治乃至文化上的宰制關係。
但是,城市建築的設計、生產、消費都應承傳創新歷史文化才是;這更是全球城市競爭的當前要義與使命;建立創新科技生態永續的市民社會,更是底層大眾的聲音,大量的民間消費力量是改變的最大力量,可增進改善公共的集體消費空間的不足。這雖在現實中並非主流,實需大力改變,才能成片成林, 建立新時代的公民城市意義。
順此,台中城市(社會)面對後全球化的城市創新競爭,將共謀一個城市性的歷史計畫,這也會是一個台中城市性的歷史寫作行動。
宜居建築的想像與轉譯
台中市自108年3月26日實施「台中市鼓勵宜居建築設施設置及回饋辦法」,宜居建築將可以是干預並重建「城市反身性」之新文化綠色建築象徵的契機。
尤其,我們城市主體性(subjectivity)的建構的必要條件是看到自己,認識自身。反身性(reflexivity )的能力可以來自城市異托邦(heterotopias)的建構,異托邦是真實的地方,它提供了一種鏡像關係,讓市民有能力看見自身,重構自身,即建構了真實自我。
台灣建築在過去很長時間裡幾無自主文化可言,也無法按照原我的形象建造表達自己,尤其是空間商品化的特色本來就是不在意本有的特色,在空間的文化形式層次極為缺乏品質与深意,淺薄無味,似乎正是台灣城市空間品牌的特色。所以,宜居建築在設計上必須賦予更多層次的想像與轉譯:
山水城林的宜居建築:想像城市也是第二自然,並轉譯為「山水城林」。建築像座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結合成為一整體城市設計,仿若一道道高低錯落的延綿山脈。
立體園林的宜居建築:想像城市是一個開放的園林,把建築轉譯為可以親近的、漫步的、嬉遊的一道道風景行旅。天空步道及公共四季花果園林,讓鄰里開放性散發出迷人而友善的公民城市魅力。
飄浮綠洲的宜居建築:想像城市是一個節能綠色體系,把建築轉譯為花果樹木与動物的家園,反映了亞熱帶生物氣候學的構築。如:巨大的屋簷,多層次的垂直、水平遮陽與雨遮、大陽台,隔熱皮層也是人與多元生態、環境和解交融的生命共同居所。
天空院落的宜居建築:想像城市也有個屋頂天花板,那就是藍天白雲、日月星辰,就算時光流轉,也永不懈怠地守護著。所以,把象徵威權、人定勝天的建築之頂,轉譯為天空的院落,垂直的花園聖殿,讓現代民居生活更接近綠色自然之天了。
永續之城,詩意棲居
把宜居建築轉化為詩性空間,並干預、打造成詩性城市異托邦。經歷傳統、現代、後現代的空間論述創作後,在這全球化與後全球化的接口處,能否有一種超越界限的方式進行開放的詩性空間思考,安頓於巨型城市之間以看見自身。所以,詩性空間的表現將是很不一樣:
空間既是真實的,也是想像的
空間既是私密的,也是開放的
空間既是碎化的,也是連續的
空間既是人造的,也是自然的
空間既是物質的,也是非物質的
所謂「城市異托邦」即具有烏托邦理想特質的真實空間。而詩性空間也會是干預、重建新空間社會關係的重要性關鍵詞。此時此地,許多城市建築在無邊無界的後全球化過程中,即將失去「話語自主權」,換言之,若能開啟想像並詮釋自己的「城市性」,則可以看見自身、多元包容,一起向「永續世界之城」邁進!
結語
凝視歷史,方知台中百年城市需要有反身性空間計畫。而且也能召喚、延續、再現了來自遠古具神聖靈光的禪意詩性空間,彷彿當年眾多軸心思想竟再一次衝突碰撞後又跨越千年來到當今科技資本的世界城市,與生態科技聯盟展現無邊、無界、無眾生相的普世認同。既可診治殖民現代性的城市自閉,又能融入都會區域巨變中以安頓城市。
宜居建築,多元想像,台中詩性城市異托邦…打造中…